剧情介绍
近些年来,我国投入环境保护的力度明显加大,人们积极响应号召,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也与日俱增,从原来的9%,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2%,再到今天的22.96%,国内的森林覆盖面积不断增加。
沙漠面积显著下降,像位于陕北地区的毛乌素沙漠,甚至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而位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也治理成功了60%,消灭沙漠指日可待。
沙漠环境可谓是世界上最恶劣的环境之一,干旱炎热是沙漠的代名词,在沙漠内,没有任何水分,各种动植物难以生存,因此给人留下了荒芜的印象。
遇到大风天气,强风还会席卷黄沙,袭击周边地区,导致沙漠不断向周边环境蔓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治理沙漠是很多地区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毛素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给其它沙漠提供前车之鉴,位于我国新疆地区的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的第一大沙漠,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沙漠总面积足足有33万平方千米。
干旱的荒漠,鲜有人迹罕至,周边地区也不适合发展,因此,才有人提出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让荒漠变成草原,振兴西北地区发展,但塔克拉玛干沙漠真的被成功治理吗?
目前来看,沙漠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理条件形成,另一种是人为破坏形成。
我们目前正在治理的沙漠主要是人为破坏形成的沙漠,以库布奇沙漠为例,它所处的地区是汉朝有名的朔方城,当时,这里水草肥美,地势险要。
汉武帝为驻守此地,从内地迁移数十万人定居,还修筑了赫赫有名的朔方城,随着历朝历代的战乱,人们无休止地放牧,过度的开垦农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形成恶性循环。
土地荒漠化愈演愈烈,朔方城逐渐被人遗弃,这里最终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也就是库布奇沙漠,库布奇沙漠的存在,每年会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泥沙,导致黄河负担加重。
上世纪起,为保护黄河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我国开始对库布齐沙漠进行治理,治理沙漠,最大的难点就是缺水,如何减少水分消耗,降低水分蒸发,给植物补充水分?
我国引入了外国的滴灌技术,给水施加压力,以滴头或水滴的形式,缓慢滴入树木根部的土壤,精准持续地给树木补水,解决树木生长对水的需求,等扎根到地底深处就能自己存活。
但这种治沙方式,成本较高,与此同时,我们还用到玻璃瓶种树,把树插到装满水的玻璃瓶内,知道植物的根部从瓶子里漫出就能扎根到地底深处。
为防止风沙移动,人们还用农作物秸秆制成方格,把沙丘固定住,在固定沙丘的同时,遇到降雨还可以蓄存水分,植物得以在方格内生长。
得益于这些方法,库布齐沙漠才能重返绿色,而毛乌素沙漠也是采用类似的方法,这些治沙方法虽然都能给后续治沙提供经验,但目前来说,并没有办法让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我国消失。
因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理条件影响,它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三面受高山环绕,高山阻碍水汽进入,导致塔克拉玛干的降雨量少得可怜。
平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最低的时候,一年还不足5毫米,江南雨乡随便下一场小雨,都快要够这片沙漠下一年的了,但在这片炎热的沙漠内,每年至少要蒸发掉3000毫米。
缺少水源,动植物难以在此生存,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又被称为“死亡之海”,要想治理沙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当地的气候问题,这是人类无法干预的。
人类只能改变一时,改变不了一世,如果植物在这篇沙漠生长,需要的水分更多,其他地区的水源就会因此减少,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消失,说不定还会促生其它沙漠出现。
鉴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自然形成的沙漠,进行治理划分的成本极高,所以就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精力去对付这片沙漠。
即便是治理了,也不见得会带来什么好处,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保护环境不是盲目的改变环境,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既然塔克拉玛干沙漠是自然催生的产物,那倒不如保护好这片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