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对外采取“怀柔”政策,被周边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历代学者对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被誉为“千古一帝”。毋庸置疑,他确实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然而,了解过唐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李世民是通过血腥的“玄武门之变”,杀掉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亲李渊退位,才当上的皇帝。作为优秀统治者的李世民,似乎不愿面对这段残酷的历史,所以史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似乎有所遮掩。
这激起了后人细究这段历史的好奇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这段历史吧。
李渊起兵——“前戏”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听从了儿子李世民等人的建议,决定起兵。这个时候,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关系还不错,在战场上配合得十分默契,他俩的军事才能也不分上下。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康,改元武德,封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建成留在长安协助李渊处理政务。李世民奉命在外征战,主持军事工作。这种安排很合理,李建成是嫡长子,让他当太子很合理。李世民作为一个将军又是儿子,为父亲李渊打江山也很合理。但李世民在为父亲打江山时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为“功高难赏”,李世民手下的谋士、武将必定有所不满,“凭什么我们流血牺牲打下的江山,要让李建成坐享其成?”这其实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隐患。
杨文干事件——“催化剂”
公元624年六月,高祖李渊带着李世民和李元吉到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将国家暂时交给太子李建成管理,即“太子监国”。这时,李渊收到密报,说太子与庆州都督杨文干密谋造反,正在给造反军队运送盔甲。李渊十分生气,立马召见李建成。
李建成马上觐见,并且诚恳认罪,但只承认自己私下里结交将领的罪。李渊马上派宇文颖到与太子合谋的杨文干那探探虚实,没想到的是,杨文干马上起兵造反,坐实了李建成谋反的罪名。李渊派李世民前往平叛。只用了四天时间,李世民就平息了叛乱。
经过这一事件,让人很不解的是,李建成并没受到很大的处罚,李世民手下的谋士杜淹竟也遭到了贬斥。这一做法被史书解读成李渊的昏聩无能。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史书记载的这一事件疑点重重。
首先,作为国家合法继承人的李建成为什么要发动兵变夺权?其次,如果把送盔甲给都督杨文干解读成笼络人才的话,这样也情有可原。还有,在事情败露之后,并没有有力的证据能证明太子谋反,作为曾经东宫的护卫杨文干,应该对李建成忠心耿耿,明知起兵造反对太子不利,且没有实际意义,那他为什么又要起兵呢?另外,史书记载,杨文干事件之后,李世民的谋士杜淹无故被贬,李世民又给了他一笔很大的赏赐,这也不得不让人怀疑。
最后,杨文干叛乱,作为皇帝使者的宇文颖却留在了叛军之中。《新唐书》中记载,宇文颖在杨文干兵败之后被李渊处死。而《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是李世民处死了宇文颖。后来这其中的出入又不得不让人怀疑。
记录片《激变玄武门》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李建成送了盔甲给都督杨文干,但确实没有谋反的意图。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是秦王李世民的阴谋。他让府上的谋士杜淹出面买通为李建成运送铠甲的士兵,让他们向皇帝李渊告密。之后,又让杜淹买通前去杨文干处打探虚实的宇文颖,诱使杨文干起兵救主。然后,李世民又以平叛功臣的身份出现,杀掉有可能泄露天机的宇文颖。
作为颇具雄才的开国皇帝李渊,他对太子和秦王之间的明争暗斗必然有所察觉,他心里知道,“杨文干事件”与李世民脱不了干系。宽仁容众的李渊希望两兄弟和睦相处,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皇位而自相残杀,他能做的,就只是赶走两个儿子身边“动机不存”的谋士来作为一种警告。所以,“杨文干事件”发生后,李建成仍然是太子,李世民仍然是秦王。这样一来,李世民集团当然不服气,李建成也觉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以至于后来他频频在政治上打击李世民。这其实促进了两年后玄武门之变的发生。
秦王府密谋——“绝地反击”
公元626年6月30日晚,玄武门之变前两天。李建成在东宫宴请两个弟弟。酒后,回到府中的李世民吐血不止。毫无疑问,李建成变成了下毒的嫌疑人。根据《资治通鉴》上记载,这晚李渊下敕令,“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只是说李世民酒量不好,让太子以后不要再和李世民喝酒。同时,李渊去秦王府看望李世民。在谈话中,作为父亲的李渊看到两兄弟难以共存,流露出让李世民离开长安去洛阳,管辖陕西以东的想法。这其实平分了天下。后来,李建成、李元吉集团派人在李渊面前说,这样做以后势必会引发更大的战争。作为父亲的李渊又回到了皇帝的角色 ,也否定了平分天下的想法。
公元626年7月1日,李渊在朝堂之上任命李元吉领兵前去抵御突厥十万铁骑的侵略,并且让李世民府中的核心人物一同前去。这其实夺走李世民的军权,架空了他的权利。李世民下朝之后就和谋士们讨论对策,当时讨论的方案是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同时控制皇宫。但东宫和齐王府的守卫众多,且平时很少外出,直接攻打东宫和齐王府没有胜算。这让李世民很苦恼。
显然,历史眷顾了李世民。
也是在这一天,金星在白天划过长空,在古代,这预示着当朝者的更替。皇帝李渊在傍晚召集六大宰辅,商量对策。这时,星象专家傅奕密奏:太白形于日侧,而见于秦分,主秦王当有天下。----《资治通鉴》
李渊很愤怒,马上让李世民来宫里当面解释。这时候,李世民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一方面身边的谋士马上要被调走,另一方面父亲已经不太信任他了.这让他不得不马上采取行动。到达太极宫时已是深夜,李世民为自己辩解,说是太子和齐王陷害他,并且转移话题,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宫中妃子有染。六十岁的李渊十分愤怒,当晚下敕令让两兄弟在第二天早朝当面解释。
这是李世民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的绝好机会。他当晚就劝服了玄武门守卫的将领常何,让他帮助自己。离开玄武门后,李世民召集府中的文臣武将商量细节。这样,李世民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待第二天凌晨瓮中捉鳖。
据史书记载,当晚建成、元吉得到李世民告发他俩淫乱后宫的消息。李元吉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主张应该按兵不动,不去面圣。而李建成觉得事情还没到那么严重的地步。最后,李元吉还是听从了太子李建成。
公元626年7月2日凌晨,李世民带兵早已埋伏在玄武门外。按照当时规定,皇子大臣进宫不能带随从,所以李建成、李元吉没带随从,最后寡不敌众,最后被射杀在玄武门之外。
“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玄武门之变”,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