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瑞瑞不是陈瑞
人生这一场修行,如果有一道明确的分界线,那应该是为人父母的那一刻吧。你愿意付出一切,助他快乐成长,你愿意祈求虚无的神明,护他一世平安。每个家庭对于为人父母的定义各有不同,那么为人父母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接下来我将结合影片,为你解读@瑞瑞不是陈瑞
《像蒲公英的灰尘》于2009年在美国上映,这部小众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原著作者是美国畅销作家卡伦·金斯伯里(karen kingsbury),由电影人乔·戈恩(jon gunn)执导,这是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自上映以来在多个电影节上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且还满载而归。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0,影片主要讲述了两个家庭为了争夺孩子抚养权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的故事。
杰克和莫利是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和收养来的儿子乔伊过着幸福而又安宁的生活。一天,突如其来的一通电话让美好的生活化作了泡影。原来,乔伊的生父(名叫普尔)刚刚出狱,他同妻子温蒂做出了一个莽撞的决定,他们决定将乔伊从莫利夫妇的身边带走,去建立属于他们的新家庭。
得知这一消息的莫利夫妇陷入了极度恐慌,为了保护乔伊不被夺走,他们开始酝酿出了一个出逃计划。而就在四个大人剑拔弩张之际,谁也没有想到去问一问作为当事人的乔伊心中的想法。
对我来说,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乔伊的生母温蒂对乔伊的爱,因为无力抚养将乔伊托付给他人,在七年后短暂的相处时光里给了乔伊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她爱得深沉却很克制。
“有件事,你可以帮我吗?告诉乔伊,他有两个母亲:一个母亲因为太爱他而不能够放他走;一个因为太爱他而不得不放他走。”这段影片结尾温蒂的经典台词让无数人泪目。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为人父母的理解:是责任、是义务,生活中父母亲都尽可能地去表达自己对于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那么大家是否认真地考虑过为人父母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就从影片出发,从三个角度解读为人父母到底意味着什么:
- 故事内容:两个家庭一起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但责任与爱才是最重要的。
- 人物塑造:不同家庭对爱的表达也不尽相同,但尊重和理解是前提。
- 情感表达:为人父母的本质是爱,一种是因为爱不能放手,一种是因为爱不得不放手。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会基于《像蒲公英的灰尘》两个家庭之间抚养权纷争的故事,谈谈父母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01、故事内容:两个家庭一起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但责任与爱才是最重要的
影片的开头是乔伊和养父母莫利夫妇一起生活的场景,莫利夫妇的家庭条件十分优渥,他们只有乔伊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心里,乔伊就是他们的亲生儿子。
小乔伊在这样一种幸福而又宁静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直到七岁那年,一通来自社区的电话打破了以往的平静。
他的亲生父亲普尔出狱,意外得知自己原来有一个儿子,这种出狱之后重生的喜悦和惊喜让他鲁莽地决定将儿子要回来,一家人一起开启新的生活。
可以理解普尔初为人父的喜悦之情,但是他没有考虑到,他能给儿子什么,将乔伊接过来,乔伊即将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也只是个七岁的孩子,却因为大人的一个突发决定,告别过往的安宁生活。
莫利夫妇得知这一消息立刻陷入了恐慌,他们拜托各种人脉关系想要争取乔伊的抚养权,莫利从小养育乔伊,对她而言,乔伊不仅是她的孩子,更是她的整个生命,她万万不能接受乔伊的离开。
通过影片镜头和语言的描述,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莫利害怕失去乔伊的那种恐惧的心情,她在丈夫杰克面前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知道吗?我每天夜里都会害怕,我害怕他某一天醒来离开我,说我不是他的妈妈”。
两个家庭都在争夺乔伊的抚养权,但回馈给观众的感受是:乔伊更适合同莫利夫妇一起生活,莫利夫妇给予他的关爱不仅仅是一种责任一种态度,更是发自肺腑的爱。
亲生家庭和收养家庭之间的权衡,并不能由理论的伦理关系来决定,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父母亲的出发点,是否能给足孩子关心和爱护,伴他一起成长,抚养孩子是一种责任,但这种责任是超越理论约束的,是爱和付出的结合体。
02、人物塑造:不同家庭对爱的表达也不尽相同,但尊重和理解是前提
印象很深的一幕是影片开头乔伊和莫利夫妇在自驾游轮上,乔伊对于新事物表示跃跃欲试,杰克并没有阻止他,而是很耐心地和他说:“让我们开过这些船只,开阔一点的地方由你来掌坨好吗,爸爸在后面保护你”。
杰克尊重乔伊,纵使乔伊只是一个孩童,他尊重他的好奇心,同时也间接培养了乔伊的兴趣,乔伊后来被普尔问道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回答道:“我最喜欢和dad一起开船,以后我想当航海员”。
在这无形之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深刻且悠长,这是杰克对于爱的表达方式,他站在孩童的视角看待事物,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和决定,我想这才是让他们不可分离的主要原因。
普尔作为亲生父亲,在牢狱度过七年之后,出来决定重新生活,做不一样的自己,所以他迫切地想要让乔伊参与进来,将这个家变得完整。
但如同一个常年酗酒的人戒不掉酒瘾一样,短暂的约束并不会带来大的变化,普尔对乔伊的耐心仅仅止步于第一次见面。
交换生活的第二周,乔伊来到普尔家里,晚上乔伊表示自己不想洗澡,一旁的母亲温蒂听到以后耐心劝说乔伊,这时候普尔表现得很不耐烦,看劝说无果,直接把乔伊拖到浴室,打开水龙头往他身上了淋。
小乔伊在这种陌生环境被如此粗暴地对待,感觉到万分绝望,没有一个人向他伸出援手,母亲因为惧怕父亲发脾气在一旁默然,父亲则像一个恶魔一样逼着他。
这一点很像现实中的大多数父母,当孩子表示对某些事物的不喜欢或者抗拒时,父母总会站在他们自已的角度去做决定,以成人的视角判断对错,然后告诉你该怎么做。
03、情感表达:为人父母的本质是爱,一种是因为爱不能放手,一种是因为爱不得不放手
面对法院的判决书已经过去了两周,这是乔伊最后一次待在莫利的家里了,莫利夫妇实在不忍心和乔伊分开,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尝试过之后,他们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舍弃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条件,带着乔伊出国。
寻找一个他们找不到乔伊的地方,不管哪里,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生活就好,当影片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气氛烘托得十分紧张,更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莫利夫妇对乔伊的爱,因为爱不能放手,不想要儿子带回到那个令他痛苦的地方,哪怕舍弃一切他们都是毫无怨言。
影片的最后,温蒂做出了一个在观众眼中最正确的决定:将乔伊交给莫利夫妇抚养,她说的那段话也引得观众潸然泪下。
温蒂:嘿,小不点,你有什么烦恼吗?
乔伊:我不喜欢这样。
温蒂:你试试吹动这颗蒲公英,烦恼就像上面的毛茸茸一样,你要相信,情况会变好的,一切都会变好的。
最终温蒂选择让乔伊回归到生活了七年的家,也许在影片的最后我们才能理解默默无闻的温蒂实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她尊重孩子的选择,短暂的相处中也没有逼迫乔伊,而是耐心地和他交流,以一种朋友的身份默默陪伴着他,最后她选择放手,哪怕内心千万种不舍,也只想要乔伊能快乐地生活。
04、结合整部影片,谈谈两个家庭关于孩子的抚养纷争引发的思考,作为父母又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将两个家庭的差距和矛盾形成强烈对比,我们更多的目光专注于四个成人之间的纠纷,贫富差距、教养差距…无论从哪个方面莫利家庭都更适合孩子,可法官却将乔伊判给他从未接触过的亲生父母,原因只是因为血缘伦理。
那么对于这种判决大部分观众都表示不合适,这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温情化,而不是极具约束力的伦理要求。
选择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才是对他最好的关心和爱护,爱是牢牢紧握,但爱还有另一种姿态,那就是选择放手,希望你可以成为更好的人。这部电影的魅力和价值就在于“因为爱不得放手和因为爱不得不放手”。
那么为人父母又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呢,两个家庭不同的相处方式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接下来谈谈我的两点思考。
①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他内心的声音,多加沟通
乔伊不喜欢单独洗澡,因为它怕水。普尔只知道乔伊不喜欢洗澡,却从未想过了解这是为什么,只单纯地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评判这个孩子不爱干净,强迫他做出改变,这样无疑更是加剧了乔伊对水的恐惧。
父母总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自己很了解孩子,并且自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却认为父母并不在意他们的想法,两者之间逐渐产生代沟,最后矛盾越来越大。
其实更应该学学杰克的做法,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消除隔阂对双方的成长都有利。
②彼此相亲相爱,尊重是相处的关键
温蒂在影片中一直扮演着朋友的角色和乔伊进行交流,了解乔伊的内心想法,并给予他足够的尊重,所以在影片的最后两人分别时,乔伊对她依依不舍,并提出“以后我还可以见你吗”?这时候乔伊清楚的知道她是他的生母,他也明白这个像朋友一样的母亲对他无私的关爱。
有人说尊重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这也就意味着父母亲不能仅仅将自己的身份设定为家长,某些时候可能需要扮演的是朋友的角色和孩子进行交流。
美国儿童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在纽约州少年教育协会演讲时指出:许多父母对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理解,小孩子有什么人格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它是一种要求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
结语
《像蒲公英的灰尘》虽然是一部小众电影,但是它传递给观众关于母爱的另一种姿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母爱的本质温润如水而又坚韧不拔,莫利的因为爱不能放手和温蒂的因为爱不得不放手,让无数观众人潸然泪下,感动于那颗一切为了孩子的炽热的心。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为人父母的特别一面,不仅仅是关于责任和态度,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爱护,因为感同身受,温蒂选择让一切重回正轨,就像她说的:不要着急,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等你长大以后,你可以回来看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