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不怕渣男说情话,就怕渣男有文化。若说有文化的渣男,徐志摩一定榜上有名。那小诗写的,就是那时候的pua,使女人深险其中。今天带你了解:徐志摩一个诗界的神话,也是渣男界的老鼻祖了。
我们来说张幼仪,张幼仪是诗人徐志摩的第一个原配夫人。也是被害人。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是中国近世第一桩文明离婚案,不雅于溥仪的离婚案。当时可谓朝野震惊,舆论大哗。这一切,都要从1915年的隆冬说起。
那一年,徐志摩与张幼仪结了婚。然而,本该浪漫温情的洞房花烛夜,徐志摩却冷漠至极,一副白嫖的样子,敷衍了事地行使了作为丈夫的义务。他们之间的沉默,就是从那一夜开始的。身体上成长了,心灵上也成长。张幼仪后来才知道,早在定亲前,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她照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了一句:“乡下土包子。”
张幼仪其实是名门望族之后,家里是江南的富商。见过她的人都评论说“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秀外慧中”。但到了他眼里,她的沉稳踏实却成了僵硬乏味,呆板无趣。受父母之命娶了张幼仪的徐志摩,对她百般挑剔。有了儿子后,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再一次提出要远渡重洋。这一次,他的父母没有阻拦。结婚四年,他们在一起的日子却只有四个月。
婚后生活之惨烈,让张幼仪痛苦又不解。丈夫的鄙视,甚至让她怀疑起自己的价值:自己就这么不堪?这么让他想逃离?后来她才明白,徐志摩不是不想谈恋爱,只是不想跟她谈恋爱。在张幼仪前往伦敦与丈夫相聚时,就迎面撞上了这个可悲的事实——对她冷若冰霜的徐志摩,对别的女人居然有那么大的热情。这个别的女人,就是林徽因。
在国际联盟的一次演讲会上,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会场演说。演说结束后,徐志摩一眼便看到了跟在林长民身后的林徽因。林徽因比张幼仪年轻四岁,出身好,又是新女性,讲得一口地道英文。在徐志摩看来,比起 “刻板”的张幼仪,林徽因对社会的看法,对感情的追求,对诗情的理解,都与他不谋而合。他随即对林徽因展开了狂热的追求。徐志摩似乎忘了,他还有一个家庭。说白了徐志摩是个颜控。
1920年,张幼仪坐船抵达伦敦。然而,徐志摩见到她后,做的一件事就是带她去买了一身新衣服,因为她穿的中式服装太土,(你徐志摩为什么不说是日本人呢?中式衣服土?:)让他在朋友面前丢脸。他和林徽因的联系,也一直没有断。1921年春,徐志摩取得了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的资格,和张幼仪一起搬到了沙士顿乡下居住。她负责买东西,打扫内外,料理二餐。他却每天早上都以导师喊他帮忙为借口急匆匆地出门,然后跑到伦敦与林徽因见面。好一个舔狗的可怜人呀。
张幼仪知道自己是旧式女子,也愿意改变。但徐志摩却像堵坚硬的墙,让她用尽全力也无法改善局面。“我毕竟人在西方,我可以读书求学,想办法变成饱学之士,可是我没法子让徐志摩了解我是谁,他根本不和我说话。”
过了不久,张幼仪又怀孕了。知道消息后的徐志摩立刻说出了最经典一段话:“把孩子打掉。”她非常震惊。在她看来,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比如有了外遇,或者快要饿死喂不饱孩子的人才会冒险打胎。徐志摩冷冰冰地回:“坐火车也会死人,难道就不坐火车了?”接着又补了一句:“这种事在西方是家常便饭。”
后来,他甚至抛下怀孕的妻子消失了几周,走时连行李都没带。她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她的丈夫,或许从来都不曾爱过她。孤立无援的她只好投奔兄长,在德国生下了次子彼得。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浓烈炽热的文字,吐露着爱人的缠绵深情。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浪漫、惬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陆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由于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早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
徐志摩的一生是短暂的,他才华出众,富有诗意,敢于追求自己所想所爱的生活。可是固然如此,一个有才华的人就可以不顾及身边的人感受吗?身为丈夫,不顾已有身孕的结发妻子,反而去追求自以为是所谓的爱情。更过分的是,追求林徽因不成,在回国的时候不思悔改去追求朋友的妻子。徐志摩当真无药可救耶!
一个人纵有才华如何? 才华如何?若是不通世俗,甚至道德人品有问题。不被世界认可,拥有的再多也是枉然。徐志摩当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