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知辱比知荣更能让人顿悟,屈辱的痛苦,才能使人向往尊严。一旦人清醒了,岂能再昏睡。知觉了,岂能再愚昧。
《大匠春秋之牌坊风云》估计很少人看过这部电影,这是讲述1901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清政府为了议和答应为德国钦差克林德修一座牌坊,茂兴营造厂百般推脱,而掌门人蒯鹤年一意孤行,接下了这个差事。
- 1901年八国联军占据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为了议和为了早日回到京城,答应为德国钦差克林德修一座牌坊。这个艰巨又耻辱的任务,直接一道圣旨下达给茂兴营造厂。
茂兴整个上下都拒绝修牌坊,起初茂兴掌门人蒯鹤年也是抗拒的,可是当他在街上看到洋人以抓拳匪为借口,到处烧杀抢掠,杀害妇女儿童。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蒯鹤年,回到家,写了满屋子的耻辱二字。晚上召集所有人宣布这牌坊修定了,下面议论纷纷,没有一个人同意的。老太太也出来劝阻,甚至跟蒯鹤年断绝关系,即使这样蒯鹤年还是坚持修。
没人能理解蒯鹤年,为何宁愿背负骂名也要修这丧权辱国的见证?明明目睹了罪行写下“耻辱”二字,却要为耻辱歌功颂德?
历经各方面的百般阻挠,牌坊终于建成了,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城。
蒯鹤年写下遗书,并去寺庙看看自己造的第一尊佛像,并说:
我再来看看,我清楚地记得低眉眼神的勾线,嘴角的微笑,还有结印的发式。我造它,是让那做了坏事的人有处忏悔,失望的得到了希望,绝望的至少还有安慰。我造那牌坊也是如此,所以我没有疑惑。
最终蒯鹤年撞死在那块自己亲手打造的耻辱牌坊上,就那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孱弱,华夏危急存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更令人痛惜的是,百姓身陷囹吾而不自知,敢怒而不敢言。
有时,知辱比知荣更能让人顿悟,屈辱的痛苦,才能使人向往尊严。
一旦人清醒了,岂能再昏睡。知觉了,岂能再愚昧。
也因此才修了这个牌坊,有一天国人自反而缩,都可以不降志,不辱身,知坚守,重气节,那整个民族都不会四散倒下了。
- 这类题材的剧,真的很少了,起初是一部话剧《牌坊》。很多人一进中山公园,看到那座上书“保卫和平”的汉白玉牌坊(该牌坊原在东单北大街,1918年迁往今中山公园),很少能说出它的来历。
导演杨立新透露:“这座牌坊正是为纪念克林德而建,承载着京城营造行工匠们的血泪与抗争。但知道这个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段遗忘被曲解的历史应该让人知道。
后期有记者连线刘进元:您为何要创作这样一部远离热点,不追逐名利讨好观众的话剧?
刘进元:时下的文学艺术,再不要一窝蜂的急功近利,娱乐至死了。我们太需要安静认真思考的人了,我们的时代,各个门类,都需要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手艺人,为无名英雄立传。
《大匠春秋之牌坊风云》主人公蒯鹤年也说“咱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牌坊,行为做事就是在修这座牌坊……屹立着的万里长城,一座座城池,一处处园林,城墙城门,坛庙陵寝,宫殿楼台,屋宇房舍,就是我们工匠的牌坊。它们是历代工匠们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灵魂,甚至生命建起来的,是我们国家的光荣和骄傲。作为一个工匠,我对它们顶礼膜拜……修克林德牌坊的时候,常常听到有人在骂我,我心里真憋屈呀,就想我今天修了你,说不定哪天我就会和大伙一起来拆了你,砸了你!可……可这会儿我不那么想了,留下它吧,永远地留着它吧。我想搬把椅子坐在它旁边,告诉我们后世的子孙,这牌坊是我修的,它不但记载着一个工匠的痛苦,更记载着我们的国家一段耻辱。后世的子孙们,争口气,自强自立,我们再也不要……再也不要修这样的牌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end:
@娱半墨 笔记耻辱的时刻必须铭记于心,时刻警示着我们再也不要重蹈覆辙。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