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
从山里的放羊娃到红极一时的一代名伶,忆秦娥就像一支娇艳的玫瑰,盛放在这个动乱颠簸的时代里。在诗与戏、虚与实、事与情的参差错落中,忆秦娥始终以她的血肉之躯,传承着伟大的秦腔艺术,而秦腔,也在她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陈彦,是我国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戏剧作品数十部,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作品三度入选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本书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一代名伶忆秦娥苦难多于幸福,坚持多于放弃的前半生。
01 走出大山,命途多舛
命运里的挫折起伏,也许酣畅淋漓,也许痛不欲生,就像戏折子里演的那样,每个人演出的时间都是规定的,冥冥中注定,该离场的时候,多不舍得,也得离开。
很多年后,忆秦娥依然记得改变她命运的时刻,是在一个太阳特别暴烈的下午。她正在家对面的山坡上放羊,她娘突然扯破喉咙地喊叫让她回去,说是她在县剧团敲鼓的舅胡三元回来了。
回到家经过一番收拾,忆秦娥穿上姐姐过年都舍不得穿得绿褂子,踩着娘腆着脸从邻居那儿借来的回力鞋,在父母伤心地哭喊下,跟着舅舅离开了家门,走上了做演员的路。
那一年,她还不叫忆秦娥,而是叫易招弟。后来,她舅胡三元嫌这个名字太封建,会被城里人笑话,就给她改名为易青娥,希望她能像省城的名演员李青娥一样,早日红火起来。走出山门的时候,离她11岁生日,还有19天。
易青娥开始了她学戏的道路,学戏是真的苦,但是她全都咬牙坚持了下来。起初因为易青娥常年在山里,身边都是熟悉的人,现在到了新环境,过于胆怯,音色不准,险些被剧团淘汰。因为胡三元的关系,才勉强被留了下来。
后来,胡三元被领导针对,不幸入了监狱,易青娥也因此受了牵连,后来竟然被直接踢出了演员班,赶到厨房做了烧火丫头。但也这是在这里,易青娥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导师和伯乐。
02 “老戏”解放,初识伯乐
时代在变化,伴随着“老戏”解放,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在这期间,剧团里有几个人突然跟变戏法一样,从旮旯拐角里钻了出来。这其中,就有易青娥的伯乐和老师们。
第一个是管伙房的裘存管,据说在13年前,他是个鼎鼎有名的“红生”;第二个是门房老汉苟存忠,大家都说他死精死精的,看门就像看监狱一样,但实际上在“老戏”红火的时候,苟存忠是当年“存字派”数一数二的名角儿,能唱小旦、小花旦、闺阁旦,还能演武旦,大马旦,是“文武不挡”的大男旦。
第三位是剧场看大门的周存仁,他是当年有名的武旦;第四位便是古存孝,是那时负责说戏的,在如今就是导演的意思。
随着这四位的露山露水,易青娥的机遇也随着而来。此时,易青娥依然是厨房里的烧火丫头,但是她搬到了厨房的灶台门口,负责烧火和喂猪。
为了不荒废学业,空闲的时候,她会在灶门口劈叉、下腰、扳“朝天蹬”,时间长了,她的腿脚功夫就利索了起来。有一次,她在灶门口练习的时候,被苟存忠看见了,苟存忠欣赏易青娥能吃苦,肯上进的精神,便拉来其他三个人,要将一生的本事传给她。
从这时起,易青娥开始了疯狂练功的模式,她深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拿大顶”到练腰功,她没有一丝懈怠,甚至为了学好武旦的棍花,她的腿每天都打得青青紫紫的,但她乐在其中,不知疲倦。
03 一场“排风”定乾坤,扶摇直上九万里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易青娥的所有付出有了回报。事情要从这里开始说起,易青娥一边和四位老师学着《杨排风》,一边干着厨房的活儿,虽然她重新拾起了戏,但从未想过,有一天她能离主角儿那么近。
一直以来针对易青娥她舅胡三元的领导被调走了,易青娥的四位老师伺机而动,为她争取来了上台的机会,担任即将上演的“老戏”《杨排风》的女主角。
《杨排风》这出戏定在大年初一晚上正式开演,一经推出,立马引起了轰动,剧团一下子红火了起来,而易青娥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接连出演了《白娘子》《鬼怨》等名戏,红遍了大江南北。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戏中人。这就是一代名伶忆秦娥的前半生,落寞而辉煌,她用她的行动告诉我们:万丈深渊入得也出得,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破茧成蝶。
希望这本书在为你带来一些悸动的同时,也能引起一些深思:人生如戏,台上台下,既要有当主角的神闲气定,也要有沦为配角的处变不惊。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但我们永远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全部命运,唯有竭尽全力,才能破釜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