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让人叹息的是,这件奸杀案距“印度黑公交案”仅过去不到两年时间。
所以,跟前一个案件一样,这件奸杀案也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而且在今年6月底印度上映。
然而在上映之前,还遭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待遇”,先是印度婆罗门社向最高法院提交请愿书,要求禁映此片。
然后是各大影院举行抗议活动,甚至以不排片作为威胁,试图阻止这部电影的上映。
这部电影就是——《第15条》
《第15条》上映之后大受好评,口碑票房爆棚,内容引起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共鸣。
印度北方邦某个村庄里,两名少女被吊死在了树上,两人衣衫不整,浑身都是伤痕,经法医检查后,两名女孩生前曾遭受长时间的性侵犯,而且施暴者不止一个人,之后又被活活吊死在树上。
两名女孩一个才14岁,一个也才16岁。
两名女孩都属于达利特毛里亚社区,都是低种姓人,在印度被视为贱民阶层。
而片名《第15条》,意思是《印度宪法》里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
然而这个规定遵守起来是难之又难,近年来印度对达利特人施暴的犯罪事件越来越多,但是定罪率却大幅下降,似乎这些“贱民”根本没有人权。
年轻的经局局长阿杨,刚刚从欧洲留学回来,他西装革履出现在印度的村庄里,奉命调查这个案件。
在路上他想买一瓶饮用水,但是却被同行的警察给阻止了。
他们告诉阿杨,这些人都是贱民,他们的碰过的水我们不能喝,我们不能碰他们,甚至他们的影子也不能落在我们身上。
结果到了警局门口,那个阻止阿杨的警察,却跟门前的几只狗玩的不亦乐乎。
在他们眼里,低种姓贱民甚至连一条狗都不如。
某天夜里,阿杨参加完聚会和朋友骑车离开,路上遇到了一个警察和一个低种姓男子,男子手上拿着把菜刀就遭到警察的盘问和指责,而同行的好友看到这一幕哈哈大笑,他似乎很喜欢看到低种姓被欺负。
在调查两名女孩的被杀动机之后,更是让人无法想象。
其实这里面一共有三名女孩,她们竟是因为“3卢比”被杀。
因为要求日新加3卢比,她们遭到了工厂老板的恐吓和殴打,之后老板又叫来了两名警察其中三名女孩殴打侮辱,还把其中两名女孩吊死在树上以儆效尤。
阿杨受过西方教育,他顶着破坏印度传统的压力,一定要揪出凶手,拿到女孩被伤害的证据,就要找到那个失踪的第三个女孩。
然而阿杨办案过程困难重重,他除了要面对本地警察的阻挠,政界大佬的施压,法医作的伪证,他还要面对那些高种姓人的怀疑。
一些警察虽然知道阿杨做的是正确的事,但是他们不敢发声,甚至说:看看历史,这些女孩安全过吗?
一名老警察希望这个案件赶紧过去,让阿杨接手更大的案件,他不断请求阿杨把罪名全部嫁祸在死去女孩的无辜父亲身上。
老警察认为低种姓人顶罪的话别人也没有异议,这样一来不会得罪大多数人,而且不会破坏印度自古以来的平衡。
然而这些阻扰阿杨办案的高种姓人,却纷纷利用第15条规定大肆鼓吹自己的善政,只是为了自己在大选中拉票,好笼络那些达官贵人以及给底层百姓洗脑,这在印度是常见的事儿。
但是阿杨不管这些,他一定要揪出凶手,他正式为死去女孩立案,却招来了大量的媒体报道,而老警察也想着用媒体的来给阿杨施压。
重重危机之下,少女被杀案件始终没有结果,低种姓的一些人开始用罢工来抗议。
然而无济于事,低种姓的罢工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而阿杨看着这一切,他就像一把利剑,急于改变这种现象,却有心无力。
他甚至抱怨:都2019年了,三个女孩,两个死了,一个失踪,这边人却觉得无所谓,觉得好像是外国的事,电视上,城市里,就像什么事都没有。
植根于印度2000多年的种姓制度,虽然在五十年前法令上已经禁止,但是它扔扎根于印度各个角落,一个2000多年的制度并不是那么容易推翻的。
印度贱民阶层约占总人口的16.8%,高种姓欺负低种姓,低种姓欺负无身份的底层贱民,这在印度是常见的事儿。
比如电影里的达利特人,不管是警察还是百姓,他们从来不叫达利特的名字,都是以“这些人”来称呼,他们根本不把这些“贱民”当作人。
对于贱民的描写,《第15条》里刻画的触目惊心。
比如在下水道清洁的工人,没有任何防护设备,就这样潜入深不见底的肮脏下水道;
比如被杀女孩的父亲,在拜访阿杨的时候,保姆给他们端来水,但是却不给他们喝水的杯子,只能用手接水,原因是他们不敢在阿杨面前用杯子,因为他们配不上。
电影最后怎么样就不剧透了。
大多数抨击印度黑暗的电影,展现的不过是印度的冰山一角,但是仅仅因为这冰山一角,就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就像这部《第15条》一样。
种姓制度就像一块遮羞布,下面隐藏的是延续两千多年的剥削压迫和奴役,这需要印度一代代人的努力来转变这个2000多年的封建观念。
所以也就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发声,就像《第15条》一样,即使险遭封杀,也依然要站出来,只有这样才会引起千千万万的印度人民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