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今年七月,献礼片《1921》要来了。
黄轩、倪妮、刘昊然、祖峰、张颂文……分别演了什么?
还没揭晓。
也别忽略了这一个名字。
导演黄建新。
这些年,你对他的印象更多的是来自他担任监制和制片人的电影:《建军大业》《我和我的祖国》《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
可能已经淡忘了他的另一个身份——
与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同属“第五代”。
甚至可以说是“第五代”中最时髦、最先锋的导演。
请称呼为cult boy黄建新。
80年代,“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张艺谋《红高粱》,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盗马贼》。
他们将故事设定在乡土。
关注的,是文化寻根。
试图勾勒出人与民族、土地、历史的关系。
黄建新特别的地方就在于。
他拍都市。
不“常怀千岁忧”,走喜剧路线。
一部纪录片《中国当代电影》中,当时意气风发的黄建新说:
很多中国人认为喜剧就是一种闹剧。但是,我认为中国人亟需一种幽默感。
30多年前,黄建新出道即巅峰。
导演生涯“cult之最”上映。
《黑炮事件》。
某市,雨夜。
矿山公司的工程师赵书信急匆匆地来到邮电局,发了一封电报。
内容:
黑炮丢失301找赵。
黑炮?
什么是黑炮?
仿佛是触发了敏感词过滤系统,邮局的人起了疑心,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黑炮事件”,被立案侦查。
一查发现。
赵书信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又精通德语。
一直担任德国工程专家汉斯的翻译,协助他为矿山公司安装德国进口机械设备。
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间谍行动?
但所谓的“黑炮”。
不过只是象棋的一颗棋子。
哪怕得到了解释,大家敏感的神经也并没有释压。
体制的机器一旦启动。
它似乎就会依照自己的意志和惯性运转下去。
书记仍然不相信。
“一颗象棋子值多少钱?赵书信这个在经济上计较的人,为什么能花一块多的电报费,去寻找一颗不值钱的棋子?”
背地里,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
“间谍”赵书信,被调离岗位。
领导让旅游翻译来担任汉斯的翻译员,但由于不了解技术上的专业用词,频频闹出误会。
最后因为翻译错误,上百万的进口机器出了故障,最终烧毁。
一件捕风捉影、子虚乌有的事情。
是如何在政治斗争的意识中,被捏出了实体模型。
没有问题也要创造问题。
不就是曾经那支人人有份、狂热忘我的集体舞?
不仅在故事上意味深长。
片中的视觉展现,更是夸张大胆。
很多场景也故意抽离现实。
给人一种在看未来装置的感觉。
硕大的时钟。
会议上的东西和会议上说的话,一切都是“非黑即白”。
红色。
则营造出一种不安感。
片尾,两个小孩推倒了眼前的一排红砖。
想想看,这“红”和“砖”。
谐音什么?
一个个倒下的,是“黑炮事件”带来的多米诺骨牌,也是千人一面背后,倒下的独立与理性。
1986-1988年,黄建新“先锋三部曲”先后上映。
《黑炮事件》《错位》《轮回》。
cult boy人设不倒。
《错位》,中国第一部出圈的科幻片。
主角还是赵书信,不再是唯唯诺诺的工程师,而是局长兼工程师。
△ 这个剧照,也非常装置艺术了
但局长也是有烦恼滴。
老赵每天睁开眼,就是开不完的会议和喝酒应酬。
老赵灵机一动。
他发明了一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老赵机器人”,还植入一种“平行思维”芯片,可以自由思考,应付开会应酬绰绰有余。
假老赵,每天帮自己去开会和应酬。
真老赵,终于有时间看看老电影,做做研究了。
美滋滋。
《错位》没有止步于这样的畅想中。
这部片cult的地方,不在于它的特效。
而是超前的意识。
科幻伦理探讨。
当智能机器人拥有自由意志后,危险在哪里?
以及科学能不能解决官僚的问题。
电影里,赵书信问会议组织者:“我们能不开会了吗?”
同样疲于开会的会议组织者说:“中央开了,部里开了,省里开了,我们不开没法交代,这是态度问题啊。”
还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银翼杀手》”。
沙丘意象、红蓝光影、东方文化、迷之配乐.........
黄建新不仅在故事上cult。
还要继续在电影形式上一cult到底。
90年代,黄建新不再留恋电影艺术形式上的cult,而是扎扎实实在故事内容上。
1993-1996年,黄建新一口气拍了三部电影。
“城市百态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部部高能。
巅峰之作《背靠背,脸对脸》,6万+人打出豆瓣9.4。
对准开火的,仍是中国官场。
但更深入、更细腻、更生猛。
故事发生在某个小县城的文化馆,主角王双利是这里的代馆长。
所谓代馆长嘛,就是万年备胎。
家里老父亲、老婆、他自己都日盼夜盼希望早日扶正。
但你想被扶正,也得瞧瞧领导愿不愿意、竞争对手愿不愿意。
就在文化馆这座小破庙里,妖怪们开始斗起了法,表面上我和你称兄道弟,暗地里老子整死你。
这里的尔虞我诈,sir不多举例。
这场“权力的游戏”中,仍然可以瞥见的是黄建新开足马力的讽刺。
文化馆在盖一个歌舞厅,老王给竞争对手老马栽赃嫁祸。
他让工程队故意拖延时间、制造问题,等着省卫生队来检查时把烂摊子交给老马。
果然这竞争对手搞不定啊,被局长骂得狗血淋头。
正当大家都急得焦头烂额,以为天要塌下来的时候。
老王一边突然出现,灵机一动(蓄谋已久)站上挖掘机的顶峰,想出个好主意:
这垃圾呀,我说我们一点儿不用搬
就像大城市搞建筑一样
用塑料布这么一围,眼不见为净
这一招妙啊,不仅灭了敌人威风,还博取领导信任。
《背靠背》还有好多情节,直接是提着刀子向前刺。
放到今天,无法设想还能拍出来。
送红包。
递条子。
萝卜招聘。
一边是“公开招聘”;
一边是“暗箱操作”。
整部电影,就像一本《厚黑学》大全。
射程范围全面。
如果说《背靠背》是狠;
那《站直啰,别趴下》则是准。
黄建新嗅到了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后微妙的变幻。
更是“以小见大”。
三个角色,高文、张永武、刘干部。
中国滨海城市的一栋居民楼上的三个邻居,就表现了一个时代。
高文,作家协会里的作家;刘干部,一个张口闭口“阶级斗争”的遗老;张永武,一个地痞小流氓。
电影前后部分,三人身份地位完全狸猫换太子。
前半部分——
张永武小混混人人喊打,楼里的人对高文作家那是毕恭毕敬。
后半部分——
张永武下海养鱼做生意开公司,一下子就发达了。
这时候,曾经那些鄙夷他的人,都开始对他毕恭毕敬起来。
张永武的小混混兄弟的感慨。
直接成为了这部电影以及一个时代的“灵魂拷问”——
这世界有学问的没钱
有钱的没学问
电影的结尾,更是用一个摄像机,拍下了一个时代。
摄影师踩上了一个香蕉皮,拍下的画面,歪了。
在一个理想主义逐渐被实用主义取代的时代。
谁趴下了?
谁能站直?
这一摔,摔进了2000年后。
“心理三部曲”。
《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
这三部作品依然延续了黄建新的讽刺喜剧风格。
但仅从“心理三部曲”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
讽刺力度往内收了,更多的是讲出日常事,日常情。
cult boy黄建新或许是觉得过去的风格已经不合适。
或者已经玩够收手。
那种标新立异、奇峰险峻的国产片,我们再也看不到。
90年代末期,黄建新出国进修。
直至2000后,他才真正感觉到:
“中国电影改朝换代了”。
“心理三部曲”前后,黄建新再也没有拍过任何讽刺喜剧。
而是渐渐钻到了幕后。
冯小刚曾说,中国有两个最好的监制,一个是陈国富,一个是黄建新。
个人的道路不必干涉。
我们也不能因为喜欢他过去的电影,就要求他必须只能那么拍下去。
黄建新cult不cult了。
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为什么不再有别的导演,继承或超越他。
想没人敢想。
拍没人敢拍。
用极致诡异的cult大声地说——
我就是我,和谁也不一样。
在许多媒体采访中,黄建新总要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现在《黑炮事件》还能过得了吗?”
“为什么后来没有在讽刺喜剧上有更多的发展呢?”
大概黄建新也被问烦了。
他只好给了一个答案——
只有一天我可以碰比这个更深的东西,我才觉得有意义,这是我后来没有再拍的原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