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万千慈爱忆父亲
作者:姚昌德
时光如梭,屈指算来,父亲离开我们已有10个年头了。
每每忆起过往时,父亲慈祥的音容笑貌犹如还在昨天。父亲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但他为人之诚恳、工作之勤奋、胸襟之宽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时至今日,仍使我从中得到良好教益。
打从儿时记事起,父亲就一直是村里的村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集体时期,村长其实就是一个大家长。要带领全村劳动力下地干活,春耕秋收,一年四季忙的不闲。还要管全村柴米油盐等所有财物的分配,报酬仅仅是一年几百个工分。同时,还要落实上级指派的各项政治任务和经济指标,负责各家各户鸡毛蒜皮的琐事,具体筹划安排村里的各项生产和群众生活。
村官是一名最基层的干部了。但在农村,也算是个“人物”吧。村长,一村之长,虽没有“生杀”大权,但必须是在乡亲们中的口碑好、善管理、会协调、敢担当、愿作为的人来担当。也必须是有能力、有威望、有生产经验,并且热心为大伙儿办事的人来担此重任。可以为村子谋福利,带领大家一起共同致富。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做着一村之长一干就是15年。算是个小小的村官,熟稔他的领导和乡亲,称其为人仗义、爱交友,常常放弃自家的事儿去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因做事公平、公正,为官清廉,深受村人拥戴。父亲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在村子里享有较高的威望。一方面缘于他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缘于他乐于助人的品行。在儿女的心目中,父亲一直是爽直、和善的化身。虽然有时脾气不太好,常常会得罪一些人,但他待人厚道,谁家有个难处,只要能帮得上忙的,从不推辞。这是村里人公认的。
麻雀虽小,五脏齐全。那时,村里的干部除了村长,还有副村长、妇女队长、民兵排长、会计、保管员、记工员等。村里的事千头万绪,父亲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儿。在他当村长时,凡有婆媳不和、邻里纠纷之事,乡亲们总乐于找他解决。有夫妻打架的,有分家不均的,还有谁家田埂挖过界了,谁家庄稼被牛吃了,都要找父亲评个理。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少不了父亲忙前忙后帮着张罗。

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每天完成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大家伙儿派工派活。每天早上一出工,要把需要干的各种农活,分派给社员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前一天晚上,利用大伙儿记工分的时候,就把第二天要干啥活都一一说明白喽。那时,农村上工是一天三晌,到了出工时间,父亲就使劲敲响悬挂村中的钟,招呼大家去劳动,有时还站在村里中央,或者站在高土台子上,把手拢在嘴边大声呼喊着“下地干活喽!”
时至今日,仍不能忘怀是在小小的村落里,每当到上工时间,钟声就此起彼伏地响起来了。一会儿,大家伙儿陆续聚拢过来,男人蹲在地上抽旱烟,女人带着私活不时纳着鞋底,年轻人则叽叽喳喳地说笑打闹着。看着人来得差不多了,父亲就开始派活。领活后,社员们有的赶牲口扛犁,有的拿铁锨锄头,三五成群地向村外的地里走去。
上工敲钟看起来不起眼,却常年悬挂在村中的那颗柿树上,每天村民上工、开会、分粮食或有紧急情况,都是由父亲亲自去敲钟集合。一年四季,乐此不疲。
那时,每个村里都有自己的钟,这些钟的形状大小薄厚不一样,音质音色也不同,有的清脆有的沉闷,有的舒缓有的急骤,人们不用细听,就能分辨出哪是自己村里的钟声,并且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农村里最为壮观的场面要数夏、秋两季农忙的时候,一呼百应,数十名男女齐上阵,几百亩成熟的庄稼,两三天工夫就能悉数入仓。不过,这种大呼隆式的集体劳动也有它的弊病,最主要的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难于调动广大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
父亲还有一项任务就是监督劳动,常常看到他神情严肃、倒背着手,游走在一些劳动现场,有时发火,有时还会“咋呼”几句。当时,队里的活既杂又多,即使社员们昼夜拼命地干,也往往难以填饱肚子。作为村干部,父亲不仅要带头大干,而且要常常带领社员们夜战。有时,晚上社员们收工回家了,他还得和其他干部一起开会。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我小的时候,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大概是在一岁时,生灾添病患了支气管炎。有的是遇到头疼感冒,就会咳嗽气喘,父亲派完活后,就背着我徒步十几里找医生治疗。十多年一直持续不断地医诊,各种药吃了不少,但都不是很见效。就这样,父亲含辛茹苦地伴着我,从虚弱的孩童走向了健康的少年、青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行交通工具不像当今的小汽车、公交车、高铁,甚至坐飞机,人们出行“基本靠走”。那时,县城、乡村不通公交车,自行车也是可望不可求的奢侈品。外出办事、走亲戚,基本上全靠两条腿,且通行的路是沙土路,路况也差,偶尔有辆汽车、拖拉机驶过,引起沙土飞扬,呛得人们都躲着走。由于路途较远,每次外出寻诊,都是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行走的时间久了,就引起颈椎压迫神经,不能抬头、转头也疼,疼得父亲的脖子直立不起,但他不怕疼痛,为了年幼的儿子,父亲也是很“拼”的了。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在他心里,村里的田地必须得种好,老少才有饭吃,娃娃们才有学上。我记得儿时,父亲曾抚摸着我和弟弟的头,告诫我们俩:“儿子啊!你们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人,要多做好事,不能做坏事,否则会遭天报应的……”
父亲忙于村里集体的事儿,母亲就承担起家里和田里的事情,日夜操劳,练就了一身勤俭持家的本领。母亲深知没有文化的痛苦。因此,平时很注重我们姊妹们的学习,每天起早摸黑,坚持为我们做饭、操劳家务,供养我们一直读书。我和弟妹们在祥和的家庭中茁壮成长,学习上相互鼓励,且成绩从不落人后,个个成为对社会有价值之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民公社制度取消了,农村也实行了分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也结束中学学习,响应国家征召参军入伍。
没有辜负父亲所望,我当了两年兵,就从湖南走进北京军区新闻干部教导队学习。一年后,我当上了正排职干部。虽然这个职务在军队排序中是最小的职级,但这也是通过努力实现了梦想。对父亲来说是获得了莫大的喜悦,感到甚是欣慰!后来探家时我听母亲说,自我当上军官后,父亲就当成标榜自己的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白酒喝得比以往多了,脸上的笑容也比以往多了。笑的时候,就像绽开的棉花桃似的合不拢嘴,逢人就夸赞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为族上争了光!
父亲的品行一直影响我、激励着我。这些年,无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政府部门,我总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丰富思想,勤奋工作,在精神的家园尽情地享受心灵的宁静,享受思绪的奔放,享受文字的魅力,坚持不懈地读书、看报、写作。如今,自己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感知能力,工作起来游刃有余。有千余篇百万多字新闻采写、理论文章和文学作品等各种体裁见诸百余家媒体及网络,有近百篇作品获军内外奖,有几十篇上了中央级媒体头条并加短评或专家点评,有的受到网友的热议,在社会上引起较好的反响。还出版过几部理论专著,多次立功受奖。
平凡的父亲走了,虽然没有留下更多供儿孙享乐的物质财富,但却留下“正直无私、严于律已”的宝贵家风,足够让儿孙们享用一生、铭记一生。
清明时节,唐河两岸春风拂面,看着河里波光粼粼的碧水,如同承载着父亲的嘱托和亲切思念,缓缓地向南流淌着。想必是父亲在天堂里,还在凝望着故乡的一草一木?眷恋着曾经生活过的那片热土?牵挂着至爱的亲人?
曾多少次在梦里见到父母,他们还是那样慈祥可亲,当梦醒时,我的眼睛总是湿润润的。这个雨纷纷的祭奠日子里,因工作不能回乡祭奠,心里有好多话儿,想对慈爱的父亲倾诉……
特撰此文祭奠父亲,愿您在天堂安息!

作者简介
姚昌德系豫南唐河人,投身于雄奇的战略导弹方阵26载,直线加方块的生活历练着军人的性格和意志,丰富了色彩斑斓的生活底蕴,总是坚持不懈地用自己那支笔去触摸火热的军地生活这个海洋,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纵横驰骋在码字的天地里。熟练掌握了党政军机关公文写作的方法和要领,有文学创作、新闻采写、文稿起草和政策研究等工作经历,发表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并获得奖项和荣誉,5次荣立三等功,近年来散文创作方面屡有收获。现就职于北京市政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