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早餐吃了吗?晨报读了吗?”
2001年的3月,这句冒着腾腾热气的话语,在长沙的街头巷尾火速传播开来。还在襁褓之中的《潇湘晨报》,就这样开启了自己前行的路。
自那以后,在每一个清晨时分,《潇湘晨报》都会带着热牛奶般的温暖,准时唤醒这座城市。
喊出这句话的人,是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演员大兵。
在那个新千年的伊始,去担任媒体的代言人,还真是一件很时髦、先锋的事儿。20年后的今天,再次回忆起这次代言发声,大兵也不禁击掌而笑,“我觉得不是我时髦和大胆,而是《潇湘晨报》的选择很时髦和大胆!相中我来代言,敢为人先,不拘一格,这种基因应该也是从那时候起,就注入在这家媒体的价值体系里。”
3月5日晚,位于岳麓区咸嘉湖路的一家茶楼里,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大兵依然能清晰地记起,这20年时光流走的每一个脚印。
大兵说,一路走来,自己一直笃信一句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桑之道才是人间正道,什么叫沧桑?就是得跟自己较劲,不断地充实自己,突破自己,这个才是我们来这世上真正的追求。”
拍广告的那个清晨,真的“冷醉哒”
2001年初,接到时任《潇湘晨报》社长龚曙光先生的代言邀请时,大兵是有些意外的。
“让我去做报纸的广告代言人?我当时脑海里就冒出一个想法:真是天马行空的操作!我们现在都很少看到有媒体请广告代言人,何况还是20年前啊!”
应下这个邀约后,大兵说,自己感觉脑细胞都像被更新了一番:“不仅仅做代言,当年我们还有模有样地拍了一个广告片。”
拍摄就是在长沙的街头,清晨里,天刚蒙蒙亮,穿着大褂的大兵,与一群长沙市民簇拥在一个炸油条的小摊面前,最市井的画面,就是这个广告的温度。“具体什么拍摄经历记不大清了,就只记得那个清晨真的冷醉哒!”回忆着这一幕时,戴着眼镜的大兵又仰起头笑出声来。
那几年,大兵每次从家里出门,路上遇上街坊邻居,大家都会操着一口地道长沙话跟大兵策,“哎呀,又看见你哒!就在那广告牌子上边,拿着《潇湘晨报》的报纸……”
谈话中,大兵反复三次提到这个广告创意“特别好”。“广告词也独具都市气息,让我跟老百姓之间的那种联系被凸显出来了,所以过了很多年后,老百姓还是记得这句广告词儿。”
“只想把自己一亩三分地经营好”
20年前的大兵,不仅仅是湖湘曲艺界的一张名片,更是央视舞台上的熟面孔,《白吃》、《治感冒》等优秀作品,让全国的观众记住了这张面孔。
大兵说,相声不是我们湖南的土特产,在湖南的小孩儿里头,有相声天赋的,还是极其少见。“我当年十几岁开始喜欢相声、想学相声,但是求学无门,我都不知道上哪儿去学,找谁去?我要不是机缘巧合碰到了奇志老师,我也许也就浑浑噩噩了,就没有我现在的经历了。”
大兵与奇志的组合,当年在湖南有多大影响力,无须赘述。“奇志碰大兵,有理说不清”这块招牌,在很多老长沙人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早些年时,大兵就说过,自己30岁不到就上了央视春晚,当时是挺春风得意的,但后来经历种种变化,包括跟奇志分手等,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这些都需要沉淀。
时间在流走,那些关于过往的故事,都注定会沾满尘埃,只留下沉淀在记忆的美好画面,
如今,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大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延续和培养湖湘曲艺后继力量上。创办笑工场、培养弟子,成为了大兵这些年的人生版图上,着墨最重的几笔。
“经过几代相声演员的耕耘,现在的年轻人在湖南,不管你天赋够不够,只要你喜爱这个行当,你都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门径。”大兵说。
在大兵创办的笑工场,年轻的孩子们,都可以找到真正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相声,“我们不收钱,完全零门槛,如果你确实有这个天赋,确实不错的话,你可以到台上去试试,如果能立住的话,那么就恭喜你,你真的可能就是吃这碗饭的。”
舞台上的嬉笑怒骂,是艺术给予大兵的面孔。走下舞台,生活中的大兵,更愿意扮演一位引路人的角色。
大兵说,目前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把相声说好、写好,然后做好笑工场,培养新人,这都是我责无旁贷的事,因为我不仅仅是这个行业的领头人,同时我也是这个行业协会的领头人,我觉得是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个在我们相声界也是代代相传的。”
凡事做到极致就不会留遗憾
在大兵看来,新时代的潮流涌来,无论是媒体还是文艺从业者,无不奋进从流,发掘自身更多的可能,“《潇湘晨报》是这么做,我们每一个曲艺人也是这么做的。”
“这20年的发展,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对于每一个个体自由的关注,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有它的弊端,海量信息涌现,良莠不齐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公信力的媒体,就必须肩负起“信息导航”的作用。“在这个方面,《潇湘晨报》是走在很多媒体前列的,比如去年的疫情期间,你们推出的《那双手》的报道,我就有关注到了。这个真的了不起!”
但艺术相比于媒体,可能就“慢性子”一些。大兵觉得,媒体是反映真实的社会现象,艺术可能更擅长剖析这些现实之下的真相。“媒体是必须要特别敏锐的,要跟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第一时间产生反应,而我们呢,就可能要慢一些了。我们做文艺的,要求的更多的是消化功能,把内功修炼好才是关键。”
对于未来,大兵说,“尽人事,听天命”就好了。
“艺术从业者,当然会压抑不住的,有很多的艺术梦想,但是,未来会怎么样?我们能不能实现?能实现到什么地步?这个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大兵沉默了片刻,接着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能做到的都做到极致,不留遗憾,至于说是什么样的结果,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
【寄语】
“《潇湘晨报》生正逢时,当年它就是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一下子成为湖南省内最好的报纸之一,就是“砰”的一声冲出来,好像一个炸雷一样。它变成了长沙市民的生活标配,你是吃早饭也好,还是去上班,或者去打麻将,都会去买一份《潇湘晨报》备着看。当然,《潇湘晨报》也经历了纸媒面临的转型,但它是一家有凝聚力的媒体,能够及时调整自己,适应传媒环境的变化,适应老百姓口味的变化,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它今天能够成长为这样,我觉得很不容易。
《潇湘晨报》的壮大,得益于老百姓的喜爱,这份报纸一直在坚持的路线,就是为老百姓鼓与呼。时代日新月异,信息多元化的春风催化媒体转型升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住这个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潇湘晨报》在未来的道路上,坚持自己的初心,这个初心就是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媒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必要打开看的东西,那才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媒体。”
——大兵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