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有评论家说,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一个天生的诺贝尔桂冠作家。这样说的理由是,库切在荣获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已经获得多种国际大奖,其中包括两次获得标志当代小说创作成就的英国布克奖。用中国流行话说,他是个得奖专业户。
其实,库切并不是一个高产作家,他创作的小说不到10部。但是,几乎每一部都是精品。以其1999年出版的《耻》来说,就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层次丰富的小说,一曲殖民主义的哀歌。
《耻》描写了一个52岁的大学教授戴维·卢里,先与应召女郎索拉娅苟且,接着勾引自己的大二女学生梅拉妮;事发之后,他名誉扫地,被逐出教育界,来到女儿露茜的乡下农场。在目睹露茜遭受了农场附近三个黑人的抢劫和蹂躏后,对自己的生活做了一番反省,感到了耻辱与负罪感。
我用了两个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完这本书,结果是怎么也无法入眠,脑海里翻腾着《耻》中各个人物的形象,耳畔回响着他们的声音,心里反复揣摩着这本书对一个人一生良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承认这部小说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它对殖民主义在南非对殖民地人民和殖民者本人及其后代所造成的后果,表现出深切的忧思和相当的无奈(译者评语)。我也承认译者所作的哲理分析,如果随意超越政治、社会、道德等为个人所规定的界限的话,为此受到处罚完全是咎由自取。这就是所谓的“越界的代价”。
但是,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我最看重的是库切在《耻》中深刻地揭露了人性。人的本能和欲望,爱和恨,善和恶,索取和给予等等,在人身上交叉融合在一起,在生活每个阶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一半天使,一半野兽,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卢里的激情是怎样燃烧的消退的,索拉娅为什么愿意卖身但不愿意家人知道,露茜为什么不让父亲闯进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为什么施暴的三个黑人中居然还有个孩子?这些问题都是人性的话题,永恒的话题,岁月漫漫也淹没不了人性的阳光。
《耻》的译文不过16万多字,我们约定俗成叫作“小长篇”。而它的分量,它的价值,它的文学品质,却不以字数而论。字数少,正说明小说语言近乎《圣经》式的简洁。那些构思精巧的情节,精辟入微的心理分析,含蓄巧妙的人物对话,足以证明这本书是一桩了不起的成就。它启示我们——特别是那些以多产自欺欺人的作家,以动辄百万字数堆砌所谓“史诗”的作家,以粉饰太平而放弃严峻的社会问题并拒绝从流血的严酷事实中提炼主题的作家,应该在反思社会时,深刻地揭示人性,创造出属于我们生命的真的文学。
作者简介:
甘茂华,土家族,知名散文家、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华散文网特邀作家。历任湖北作协理事,湖北流行音乐艺委会理事,三峡旅游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作协常务副主席,宜昌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已出版各类文学著作16部,获得湖北文学奖、湖北少数民族文学奖、湖北屈原文艺奖、全国冰心散文奖、文化部群星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小说代表作《最美丽的》《定风波》,散文代表作《鄂西风情录》《三峡人手记》,歌词代表作《下里巴人》《歌词三百首》,歌曲代表作《山里的女人喊太阳》《敲起琴鼓劲逮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