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其代表作有《黑猫》、《厄舍府的倒塌》等。《泄密的心》作为他笔下一部恐怖意味十足的短篇小说,为读者展现了犯罪者在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
该小说讲述的主人公“我”和老头住在一起,老头对“我”没有丝毫不好之处,“我”也很爱老头,但是“我”却无法忍受老头那双浅蓝色的、蒙着层薄膜的鹰眼。只要那老头用鹰眼瞅“我”一眼,“我”就浑身发毛,因此心里渐渐打定主意,要杀死老头,好永远不再瞅见那只眼睛。
为了杀死老头,“我”时常趁他睡着时,在深夜去偷看他,以盘算好该怎么杀死他。而白天却还一团和气,向他问好,与他亲密交谈。到了要动手的那晚,真正的恐怖来临了,来看原文描述:
“我哇的嚷了一声,打开灯上活门,一箭步进了房。他哎呀一声尖叫——只叫了那么一声。霎时间,我将他一把拖到地板,推倒大床,压在他身上。眼看一下子完了事,心里乐得笑了。谁知,闷剩闷气的心跳声竟不断响了半天。可没招我生气;隔着堵墙,这种声音倒听不见。后来终于不响了。老头死喽。我搬开床,朝尸首打量了一番。可不,他咽气了,连口气也没有。我伸手按在他心口,搁了好久。一跳也不跳。连口气也没有。那只眼睛再也不会折磨人啦。”
以上这个杀人场景的描绘,不可谓不精细、不生动、不连贯。从一把拖到地板上、推倒大床,到打量尸体、伸手摸心口,这一系列动作,都可以体现出杀人者下手之迅速、果断、冷静。而终于将老头杀死的结果,也十分符合杀人者的预期。谁知,老头死了,积压在杀人者心头的压力与幻觉却不肯消散,让杀人者心惊肉跳、坐立不安。
由于邻居在夜间听到了老头的尖叫声并报了警,警察就前来巡视、侦查了。一开始,杀人者还镇定自若、面不改色地与几位警察一起谈笑风生,可是随着谈话的进行,杀人者的情绪越来越激动,神情、动作越来越不自然,并试图以夸张地跳舞、搬椅子等动作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狂乱和不安。终于,杀人者无法控制自己出现的强烈的幻觉和听觉,进而招认了自己杀人的罪行,原文是这样描述这一场景的:
——“坏蛋!”我失声尖叫,“别再装蒜了!我招就是!——撬开地板!——这儿,这儿!——他那颗可恶的心在跳呢!”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理智,不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不再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那很难再被看作是寻常的健康人了。《泄密的心》中的犯罪者,意识到自己要犯罪,但心理能量的消耗无法压抑、制约本我的欲望和冲动,本我一味追求满足而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这才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杀人案。而人格的不健全,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一结果。
抛开小说来讲,心理学对于健全人格的相关特征有学术角度的定义,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来定义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责任感、性格(内外倾)、人格品质(善恶)、情绪稳定性、思维开放性。健全人格的标准,离不开爱心、忍耐、宽容、乐观、平和、节制、谦逊、守信、自省和责任感。以上各项标准只是完美人格的理想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达到完美的境界。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了解、认识相关标准,不断发现自己身上的特质,并努力完善自我,做一个身体和人格都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