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理由如下:
“第一条理由:生命里的一切均一成不变,一旦青春消逝,一切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衰老将留下无法逆转的印记,疾病来了,朋友们远去了。终于,活着不会为生命增光添彩,而刚好相反,受苦的可能却大大增加。
第二条理由更为哲学:维罗妮卡读报纸也看电视,她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一切都错乱了,而她却无法重整局势,这使她觉得自己很无能。”
第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说出了我的心态,尤其是关于一成不变的生命,而我们正像玛丽一样,也许与众不同,却希望与别人相同,压抑内心,用机械细琐的事麻痹自己,就为了不被当作“疯子”。
生命的衰老不可避免,但令人恐惧的是提前预知,并且事情正奇迹般地朝着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在这其中,我们以爱的名义,牺牲自己的理想,以便成为父母口中的好孩子。很多人过上了预定轨道的生活,强迫自己一点点被不喜欢的生活侵蚀。一点一滴,一日一年,一面光鲜地做个正常人,内心里却不如维雷特的疯子更理智。
我想作者保罗在这本书里探讨的绝不是简单的生与死的问题,而是关乎周围的一切,当你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时候,你不妨怀疑,也许他们都是疯子。什么是正常,什么又是非正常,其实没有明确的定义。其实疯子可能并不疯,而是他们独创了一个世界,以此来逃避无力改变现实的恐慌。爱德华就是如此,一面是终于找寻到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另一面是对父母担忧的不忍,于是他只好选择疯掉,来进入自己梦中的天堂。
伊戈尔作为医生,倒像是个全能上帝的存在。可是,他是不是疯子呢?很难说。但从一点上是肯定的“因此,他是疯人院的院长,而不是病人,因为做决定时他总会瞻前顾后。”是啊,简单却有力,正常人并非一定想瞻前顾后,而是大多数人这样做了,于是他们就做了。当然,伊戈尔的过人之处更多,因为他可以自由穿梭于两个世界,于是他理解疯子,也理解正常人。但总是显得有点不择手段,一个来自对学术的执着,或者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正常人对名与利的追求。保罗的写法让人有些出乎意料,也许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维罗妮卡绝不会那么简单地就死,于是,她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对人生的探讨,成为伊戈尔的研究成果。当然,这也确实印证了伊戈尔的猜想“死亡意识激励我们活得更久。”
将一个人作为研究对象显得似乎冷酷,但也正是通过次,维罗妮卡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她并不会死,因为她终于抛下了外在的成见,成了真正的自己。许多举动也许过于疯狂,但那正是抛开世俗眼光的真实生命。就像在维雷特,他们不必遵守规则,因为疯子从不会遵守规则。
上帝因为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而让他们受罚,但是故事的背后却是简而易得的真相,是上帝故意引诱他们这么做,甚至深究,那颗树为何种在那里?上帝在追捕他们的时候又为什么当着天使的面说出了那样的话。更深的层面,是上帝像维罗妮卡那样,厌倦了日复一日的安详日子,决定给自己造点混乱。也许难以置信,但事实就是如此,这是连上帝都无法避免的本性。
很多个日子,我也陷入过日复一日的恐慌,正如现在一样,但我并不打算改变,因为重复让我避免思考。表面平和,但却在汉尼拔的惊悚画面中寻找刺激。也许,正如文中的所有人一样,我不过是个理智的疯子。
希望你勇敢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