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利来利往,陪审并不是对法治简单的捧场,而是对正义的追逐与向往!
在经典电影《失控的陪审团》中,我们看到一出出为了自己利益追逐的场面,这种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并不是正义的方向,而是小我在法治体系下对陪审团超越规则的干扰。初看电影似在伦理背景下演绎悬疑,细思却发现是一部既充满紧张节奏,又体现良知与正义纠结,突出良知在维护正义过程中价值的现实主义法律影片。
这部拍摄于2003年的电影,改编自约翰·格里森姆同名小说,故事以原告方、被告方及隐藏中的第三方(男女主角)对陪审团的控制权争夺为主线展开,结局是良知战胜了私利,实现了正义!
影片虽然已经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洗礼,但放到现在来看仍然让人回味无穷;除了其惊悚紧张的情节起伏带来的震撼外,那让人沉浸的现实法治问题同样引人深思,令每个观众都会自发的代入场景中去换位思考,假如自己面对时又是怎样的复杂心境。
良知作为人潜在的本性,虽然在逐利的过程中会有所蒙蔽,但在真正的善恶决策之际,绝大数人会做出倾向于正义的选择,这与“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思想是趋于一致的;或许人都会在面对自我利益时有所动摇,但是最终的良知都会在正义的驱使下被唤醒。
主角尼克在陪审团中是个伪装的无知青年,但真相却是个精通人性与法律程序的高手,在表面形象的掩藏下,一步步将陪审团的决定引导向自己期待的正义方向,最后的陪审团决策就是由良知来推动;导演借美国审判体制下的陪审团漏洞如果需要良知来弥补,以此暗喻当时法治仍需要更为严格的引导与规范。
下面我们从美国陪审团制度运行及价值,良知对正义的维护,影片的现实法治批判三个方面,共同开启一场回味之旅。
01
影片围绕对陪审团成员的追逐控制,展现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运作漏洞,引发人们关于陪审团制度改进的思考
“别再相信律师可以左右一切的鬼话,现实情况是得陪审团者得天下”。
这是电影中最为经典的一句台词,准确无误的道出了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漏洞,现实情况也是如此;虽然电影在迅捷的画面中不断来回切换,但其实要表达的就是原告方、被告方在挑选陪审员、幻想控制陪审员的紧张状态,因为这是事关案件结果走向的核心,所以导演用紧张的节奏感来引起观众的专注。
在电影中,为了选到自己心目中的陪审员人选,原告律师找了一个陪审团顾问;被告律师直接动用了一个大团队,跟踪,调查,威胁,贿赂等手段并用,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的就是能通过左右陪审团来左右案件的结果。
这就说明陪审团在美国司法审判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项并非起源于美国而是在被英国殖民时传入美国的审判制度,后来正式写入《美国宪法》之中,在联邦各地广泛推行,虽然已经运行了数百年,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仍然暴露出许多问题。
想要理解电影的内容需要我们详细了解美国陪审团的运作程序:
首先,陪审团成员是如何筛选出来的呢?
作为最关键的案件决策陪审团成员,先由法官从当地具有陪审员资格的选民登记名单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人询问意见;其实询问也只是程序,因为美国宪法规定,美国公民都有当陪审员的义务,所以通常没有正当理由是没人敢逃避的。
接下来法官会要求收到邀请的人来到法庭,由双方律师精挑细选。在挑选过程中双方律师都具有否定权,只要一方不同意这个人就会被刷掉,最终选取6到12人来组成陪审团,这就是电影中画面迅速切换的原因,因为后台数据第一时间的反馈才是律师最终决定的依据。
知道了如何组成,我们还需要知道陪审团是如何陪审并作出裁决的?
因为懂法律的人并不能成为陪审团成员,所以陪审团只能对案件中的事实问题作出裁决,比如裁决一个人是否有罪,裁决一个案件由哪一方获胜,总的来说就是只能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良知来评判出自己认为正义的结果。
而具体判决几年,赔偿多少钱这些法律问题,则是由法官根据法律规定来作出的,我们都知道判决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所以事实的判定既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陪审团的实质作用非常大,才会成为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
陪审团的裁决,是在观看双方律师在法庭上的表演后,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要支持哪一方,这个过程是陪审员内心的价值选择,但结果并不会完全公正;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陪审团成员对正义的理解不同,价值观不同,甚至收到私利的诱惑,都会影响自己投票的公正性。
虽然最终结果要通过投票来决定,刑事案件必须陪审员全体一致认为有罪才能裁决,而民事案件只需要简单多数通过就可以裁决,但是左右绝大多数陪审员就左右了整个陪审团就是问题所在。
回到电影中,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比如陪审员人性的弱点容易被抓住威胁,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容易搜集到陪审员的喜好和价值取向,有的陪审员只是为了应付形式上参与,这样复杂纠结的情况下,裁决出来的案件结果又会有多民主?多公正呢?
不可否认的是,陪审员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生活节奏,在参与到陪审过程中如何避免情绪的带入,如何避免利益的掺杂,都是值得反思的,公正的结果就需要公正的陪审员,而公正如何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主观的漏洞,就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假如这一切只能靠良知的唤醒来保证,那么谁也不能做到时时刻刻的良知在线,我想这就是导演想传达出的美国陪审团制度需要改进的思考。
02
电影中人性在利益与正义冲突下出现纠结,其实是每个陪审员人性中潜藏的现实风险,如何确保良知时时在线是个难题
进一步,良知靠近正义;退一步,私利影响正气;是任由良知自由的选择,还是主动的对人性润色,应该是陪审团制度需要思考的改革!
我不左右他人,只防止你作弊。--男主角尼克。
由此可知道,包括男主角在内的人,其实内心都是并不完全相信陪审团能做到绝对公正的,他既担心原告及被告律师对陪审团的控制,又担心陪审团成员的消极对待,如果需要良知来维护正义,那么他就要做那个唤醒良知的主持。
毋庸置疑人都有良知,因为良知往往是朴素正义观的体现。当尼克的前女友在被校园枪击案杀害后,当地政府也对枪支生产商提起了诉讼,但最终却败诉在了本案被告律师的操控下,尼克动摇了对良知极高的期待;所以有了前车之鉴的他,才会选择亲自参与,防止陪审团的良知再次被蒙蔽。
就像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人性存在自私与良知的并行,虽然在担任陪审员过程中,人理应是站在法治与正义的角度,但是人性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时就容易受到左右,向左还是向右或许内心都能说服自己接受,但结果就是良知愧对了正义。
所以在合适的引导下,激发所有陪审员潜在的良知就能最终获得符合正义的结果,这就是尼克努力的目标,他为此设下干扰,刺破他人的真实意图,通过影片的快节奏画面呈现出来,让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性格刻画展现出人性本质的良知与正义倾向。
虽然法定的个人陪审员义务在履行过程中会面临各种诱惑及风险,如果我们能将其看成权利,积极参与到案件中的决策,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便是对民主的贡献,成为正义形象的代言,而这一切是每个具备陪审员资格的公民都需要做的。
电影中的被告一方,是作为既得利益代表的枪支生产商,如果被判决巨额赔偿,那么必然会引发其他遭受枪击受害者的纷纷效仿,那么这个产业必然会走向灭亡,所以判决结果不仅是个案的正义,而是事关产业存在与否的较量,这时他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明显会被隐藏,毕竟逐利是资本主义的本性。
所以枪支生产商为主的大财团才会不惜一切代价,想通过操纵、收买、甚至威胁陪审团成员来赢得这场官司;但男女主角的里应外合成功的牵制并迷惑了被告一方,最后才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说明在面对垄断的既得利益阶层时,想要获得正义的道路仍然漫长。
电影中一次次直面现实的理性,让我们的内心伴随紧张和疑问,又要陷入令人窒息的冷静之中,还要拷问自己的良知,幻想着自己是哪力挽狂澜的救世主,可以让正义大白于天下;这就成功的唤醒了观众的良知和正义感,但这还不够,导演的目的是唤醒全社会的良知,来推动美国法治向更加民主、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03
影片传递的现实批判价值,是美国陪审团制度运行至今所暴露的问题,拷问是要长久的靠良知来朴素实现正义,还是用更为完善的法治体系来为正义保驾护航
通过电影我们知道,既然一个案件的陪审团在审判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影响正义的不足,那么其他案件在共性上就不可避免的存在。
在电影中,正常情况陪审员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因为遭受了外界的干预而不得不选择封闭隔离他们,这样必然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司法效率和陪审团制度的高效运行;特别是目前美国的小陪审团审判过程中,“诉辩交易”屡见不鲜,虽然提升了司法效率,但背后的利益交换却让人诟病。
在美国,甚至已经有“我们最强大专业法律队伍,为什么要找一“外行”来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呢?”的自我批判。虽然任何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但却是可以完善的,我想这是导演揭露问题后,希望引起美国民众的反思与改进。
虽然陪审团审判制度写在美国宪法之中,独立于政府及司法系统之外,表面来看是不容易受到控制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细分,大数据的支撑,信息获取的便捷,对陪审团成员的研究和挑选成为可控,所以不得不需要更为谨慎的应对制度,不然号称法治的民主审判,最后可能成为披着民主外衣的法治漏洞。
电影通过间接的现实揭露,直接揭露人性的弱点和陪审制度的漏洞,揭示靠绝对的良知来实现完整的正义并非长久之计,用更为完善的法治体系为正义保驾护航才是明智的改进方向。
结语
我想要的并不多,只是内心的朴素正义而已。
或许这就是卷入诉讼中的每一个弱者的真正期待,如果关乎案件的结果需要每一个陪审员潜在良知得以及时激发来保障,那么谁来做这搅动沉睡良知的金箍棒呢?
人性善恶且不论,事关正义不逃避,作为陪审员就应该尽到陪审的终极义务,在正能量的价值观指导下公正行事,这需要法治体系的健全,也需要法治意识的提升,在标榜自由、民主、法治的美国同样任道重远,这是影片传递世人的法治价值和侧面反思。
当然,在良知与正义的道路上,人们要的不是正义向左,良知向右,而是两者牵手共行、同求和平,这样才能凸现出民众向往的法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