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始加载,剩余 1 秒...
剧情介绍
《里斯本丸沉没》(The Sinking of the Lisbon Maru)是一部由导演方励执导的纪录片电影,于2023年8月首映,并于2024年9月6日在中国大陆正式上映。影片以二战期间一艘被美军潜艇击沉的日军战俘运输船“里斯本丸”号为背景,讲述了中国渔民在危难时刻英勇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事件。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也引发观众与网友激烈的讨论和情感共鸣。 一、剧情概述:一段被遗忘的战争记忆 背景介绍 1942年9月,日本帝国军队在攻占香港后,将1816名英国战俘押上改装货轮“里斯本丸”,计划将其转运至日本本土作为劳工使用。然而,在途经中国浙江舟山群岛附近的东极岛海域时,该船被美国海军潜艇“鲈鱼号”(USS Sealion)发射的鱼雷击中。船只受损严重,开始缓慢下沉。 此时,日军并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解救被困战俘,反而封锁舱门、阻止逃生,并对试图跳海求生的战俘进行射击。最终,超过800名英军战俘葬身海底。然而,就在生死之际,当地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划出渔船,勇敢下水展开救援,成功救起384名英军士兵。 纪录片内容 导演方励历时七年,从多国搜集资料,采访了大量幸存者后代、历史学者、亲历者及研究者,并通过实地潜水拍摄、档案整理、口述史等方式,还原了这一段几乎被历史湮没的真实事件。 影片重点呈现以下几方面: 战俘视角:通过英国老兵后代的回忆、书信、日记等,展现当时战俘的心理状态、挣扎求生的过程。 渔民义举:聚焦舟山渔民林阿根等人如何在枪林弹雨中毫不犹豫地投入救人行动。 日军暴行:揭示日军对战俘的非人道待遇,以及事后对事件的掩盖行为。 国际反应:包括英国政府、战俘家属、日本学者等多方立场的呈现。 现实意义:探讨这段历史对当下的启示,如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光辉、跨文化记忆与责任等。 二、短评与影评提炼:热烈赞誉与争议并存 1. 广泛好评:感动、震撼、致敬之作 根据截至2025年5月的数据,《里斯本丸沉没》获得了高达9.3分的评分,是少数获得“好于99%纪录片”的作品之一。以下是评论中的几个典型观点: 感动与敬意 “那些中国人一出现,日军就不敢射击了!”——有影评人如此描述中国渔民登场的那一刻,认为这是影片最具力量的画面之一。 “穿整齐去见上帝”——卡斯伯特森上尉跳海前戴正军帽的形象让无数观众泪目。 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 许多观众表示,过去从未听说过“里斯本丸”事件,而这部纪录片填补了知识空白,是对历史的有力补充。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纪录片,而是对遇难者的一次迟到的悼念。” 方励的精神与诚意 导演方励的坚持与投入获得极大认可:“他不只是拍了一部电影,更是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救赎。” “十年磨一剑,值得所有掌声。” 2. 少数批评声音:叙事结构、立场争议 尽管广受好评,但也有一些观众提出了不同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节奏问题 部分观众反映影片剪辑较为混乱,信息量大但缺乏清晰的时间线整合。 有观众直言“看了20分钟和120分钟没有任何区别”,认为关键情节重复过多。 立场倾向性质疑 有人认为影片过于强调英国人的“受害者”身份,忽略了殖民历史中英国对亚洲国家的压迫。 一位影评人指出:“这些英国军人曾是殖民统治者,他们的苦难不应凌驾于其他民族苦难之上。” 对日本专家追问方式的争议 片中有对日本战争史研究者的现场采访,一些观众认为提问方式带有明显的情绪化与道德批判色彩,不够客观。 三、综合评价: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历史纪录片 优点: 题材独特且真实感人 揭示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二战历史,填补了公众认知的空白。 人物塑造立体,情感真挚 不仅展现了战俘的恐惧与希望,也刻画了中国渔民的无私与勇敢。 制作精良,资料翔实 大量一手资料、访谈、旧照、影像与实地拍摄相结合,增强了历史厚重感。 打破国界的人文关怀 影片没有局限于中国的视角,而是站在全球角度讲述战争带给人类的共同创伤。 缺点提醒: 剪辑略显杂乱,信息处理稍显堆砌 若能更清晰地梳理时间线与线索脉络,观影体验或更有条理。 情绪渲染较重,部分观众可能感到煽情过度 在追求情感冲击力的同时,需注意平衡纪实性强与主观表达的关系。 四、结语:铭记历史,传递人道精神 《里斯本丸沉没》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纪录片,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被战火撕裂的记忆与今天的世界。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依然可以选择善良、选择牺牲、选择彼此尊重。 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这不是一部让人舒服的电影,但它让我们无法再对历史视而不见。” 推荐指数: 观众类型:历史爱好者、人文纪录片观众、抗战题材关注者、国际关系研究者 关键词:二战、沉船、战俘、人道主义、反战、跨文化记忆 如果你相信“记住,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那么这部纪录片值得你静心观看。 推荐一部类似主题的纪录片 补充影片的获奖情况 增加影片的拍摄花絮
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