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开始加载,剩余 1 秒...
剧情介绍
-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们是谁?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又为什么而来?每个人活着都会思考这个哲学问题,从原始到工业,从猿猴到人类,从荒无人烟到人潮涌动,我们生活在这个广袤天地,迷茫,何去何从?
- 《天地玄黄》原名《barake》,它的本意“礼物、馈赠”,在古伊斯兰语中的意思是"祝福",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旨,导演ron fricke与他的三个伙伴,用14个月的时间踏遍了6大洲的24个国家,宗教、自然、土著、现代、战争、陨落的文明等等,这部片子类似于一种缓慢的大型混剪,且全片没有任何解说与字幕,对于他的逻辑关系,表达意图等,全部要靠观众自己的揣摩。
- 在视觉上,用影评人的话说"任意截取一帧的截图都是构图巧妙的画"。从巍峨高大的雪山,到人类建造的繁华都市,从野外荒芜的大漠到街头祷告的僧侣,从气势磅礴的自然到孩童天真无邪的眼睛,每一个镜头,都用极致的构图呈现,每一帧,都体现出自然的美轮美奂。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所表达的每一个意思都是充满意味的,比如说在三大宗教的拍摄中,伊斯兰教教徒朝拜中运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与全景构图,高大雄伟的教堂与渺小的朝拜者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基督教徒的拍摄中运用了大量景别的切换,远全中近特,每一个景别的代表意义都是不同的,极力表达整个朝拜活动中的人这个形象;在佛教徒的拍摄中,大量的运用"光""景别""角度"的表达,展现出整个活动的安静与肃穆,还有佛教徒朝拜时的安详,有一种表达对宗教的"虔诚"。
- 还有一个画面给我影响深刻,是日本的踏舞表演《无声的尖叫》,画面中是一名男子脸上化着日本民族特有的妆,表情惊恐狰狞,但这个过程是没有声音的,这与整个影片的主线相融洽,表达出自然与工业发展的极不和谐,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大自然却沉默。
- 听觉上是一大亮点,整部影片没有一句解说与台词,更没有字幕之类的提示。"音乐与环境音组成了全片的声响解释,宗教音乐、原始民族音乐、大浪拍打海岸声、人们的祈祷声、动物的窃窃私语声……,每一个声响都是他原有的,属于自然的声响。音画同步、音画游离、音画平行,用极致的画面语言与极致的音乐声响表达每一层的意境,原始的,现代的,自然的,人造的。导演与制作者不停地用声音和画面描绘、渲染主旨,让观看者带着一颗虔诚的心,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语去解释,理解画面的深层含义,无声胜有声,这无意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之处,他让观众也参与了进来,史无前例的创作。
- 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上,我是有些没有看懂,但也能凭着自己的思路去猜一些,比如说在拍摄雪山、火山、湖泊这些的时候,采用了大量的俯拍镜头,这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中将大自然的壮阔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在拍摄圣彼得堡大教堂、埃及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等等,采用了大量的仰拍镜头,能够给人一种高大,宏伟,庄严的感觉,在心里不自觉的就会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另外在拍摄一些城市建筑之类的镜头中,采用了超广角镜头,比如说美国纽约的派克大街,是从一个窗户里面用运动镜头拍摄出去,从窗户里面到大街上高大的建筑,整个是畸变的,窗户下面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与川流不息的车流,在现代社会中,忙碌成了我们的日常,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 大量的对比描写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特色,在刚开始的日本一个温泉的猴子泡温泉引出片名baraka,到后面原始人类的祭祀活动,现代宗教教徒的朝拜活动,以及对大自然的一些场景的拍摄中,采用了正常的速度拍摄剪辑,这是大自然本该有的场景,是一种对"善"的追求,但在后面对工业时代下的城市的拍摄剪辑中,运用了大量的延时拍摄,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还有拥挤的地铁,两种完全不同的节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达含义。还有一个分外明显的对比是在日本的一家养鸡场中,传送带运送着挤在一起的小鸡,在这个这段镜头的切换中,导演加入了人类在上下班的电梯上,地铁上,工厂里的拥挤与,两种镜头不停地切换,强烈对比,突出人类与此对比,也不过是这样的意思。
-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围绕着宗教、战争、生命、自然、归宿五大部分叙述,对比、讽刺、怜悯。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对同类无休止的杀害,对生命的践踏等等,但谁都会最终恒河上的逝者一样走向死亡,我们又最终能够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
- 这部片子有种类似于一些创作中的"无题"思想,让观众去揣摩影片的思想,给了观众一个在观看的同时不断思考的机会,而不是单纯地听解说人的传输,这正是它的伟大之处,也如影评人对它的评价"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放在当今时代,它依然是值得歌颂的一部纪录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天地玄黄》截图
猜你喜欢
影片评论
评论加载中...